欢迎访问 景区时评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影像 > 正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金相玉式——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将延期至3月10日

时间:2022-03-15 16:53:50   来源:  作者:   点击:

  “梦里住在河南博物院,遇见中国、老家河南!”

  “保安的岗位能给一个吗?不为别的,就为天天看国宝。”

  “点赞河南文博人。提升了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百姓和文博爱好者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

  3月2日,河南博物院正在展出的“金相玉式——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将延期至3月10日。展览有多棒?看看观众的留言就知道。

  “黄河流域丰富的文物藏品,承载着沿黄地区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是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这里的匠人们痴于艺、良于计,‘金相玉式’展览深挖文物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点,‘看’——文化交流、工艺技术,‘悟’——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着重突出了时代价值,使黄河文化故事生动而形象。”谈到“金相玉式”展的初心和使命,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精美的文物沉淀了数千年岁月

  “‘金相玉式’展览是自2019年‘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以来首次联合策划和举办的专题展览,汇聚了沿黄九省区23家文博单位近300件金玉特种工艺精品文物,时代跨越近4000年。策划设计有‘金玉辉映’‘包金裹银’‘镂金错彩’‘浮光跃金’‘酌金馔玉’5个部分,让观众品鉴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感知中华民族的文化厚积与自信。”策展人之一的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陶亮说。

  迈入第一展厅,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格外引人注目。它以铜铸出主体框衬,上饰有兽面纹,纹路间由数百块磨制好的小绿松石镶嵌而成,每块之间严丝合缝,历经三四千年仍无一松动脱落,可见制作工艺之高超。据有关专家推测,铜牌饰是神圣的信仰、礼仪或宗教专用物品,可能是一种神灵的标志或崇拜对象。

  7327002410637509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展览中,最有范儿的文物,当属来自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铜人头像(商代)。该文物铜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发稿前,该文物因合约等事项没能延期展出,现在已回到了家乡。

  2502684595745083

  一位观众留下与金面铜人头像邂逅的记忆

  鎏金铁芯铜龙成为二月二“代言龙”

  3月4日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在“金相玉式”展厅,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铁芯铜龙一下子成为这个好日子的“代言龙”。根据文物名称“鎏金铁芯铜龙”,我们可以看出它是由金、铁、铜三种金属构成,用铁铸芯、青铜铸造龙身、再镀上金箔,整体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为何工匠们要这样做呢?原来是取铁的强度和铜的延展性来弥补两种材质的不足;另外再镀金,取金的稳定性,不易被氧化的特性,起到保护作用。工匠们煞费苦心,铸造了这件个性十足、生动霸气的“鎏金铁芯铜龙”。它金黄色的外观,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吸引人走近它细细端详,难以控制地与大唐来一次“隔空对话”,希望它的光芒在今天能为我们带来祥瑞,普照四方。

  9063460045544221

  一位小朋友是不是正在与鎏金铁芯铜龙心灵对话

  除金龙外,该展览中来自新乡市博物馆的鎏金镶玉龙铜带扣(清代)也极为精美。镶嵌的白玉龙,龙头抬起,身体呈现“C”字型,整体被祥云围绕,给人一种既霸气又飘逸的美感。这件带扣以鎏金、镶嵌、雕刻等多种工艺,把不同材质、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当时它的主人将其佩戴在腰间,也是雍容华贵、气度非凡吧。

  24748480503554492

  鎏金镶玉铜带扣清代

  交流融合让金玉技艺光彩夺目

  金玉组合使金、铜的光芒毕现,与玉石的莹质凝辉相映,其内涵融合了两者的神圣性与礼制功能。据考证,国家诞生初期,以绿松石为代表的广义玉石具有广泛的宗教神圣性和社会意义,发挥着具有权力象征的重要作用,从夏代“金声玉振”的灵魂飞升到商周铜玉兵器的威严森森,皆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东周以后,古人审美经历了从神圣华贵之美到奢侈华丽之美的转变,绿松石神圣性渐失,多以和田玉为主的真玉以及宝石类与黄金组合,淋漓地演绎了奢华之美。北方草原地区受到中亚草原游牧部族影响的贵族黄金装饰人身饰品、武器、马具的标志性特征,也在战国晚期融入到中原造型艺术之中。

  两汉时期,鎏金银作为一种外镀金属技术,利用金、银等金属具备的极强抗腐蚀性能,镀于铜器等表面,既起到保护青铜器的作用,又形成绚丽夺目的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带来金银器制作上各种风格并存的现象;唐代在接受拜占庭、波斯、粟特等外来金银器影响的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奠定了后世金银器制作的基调。

  历经数千年,这些精美的文物未随时光流转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人们透过这次展览追寻中国古代匠心技艺的发展脉络,深深感悟中华美学精神,体会中国传统造物智慧。

  责任编辑:李辰琪


原文链接:http://hct.henan.gov.cn/2022/03-03/24077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时评网 sp.jq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