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时评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许可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236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1-03-31 07:07:42   来源:  作者:   点击:

  

  林燕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民歌传承的保护和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形式。广西民歌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聚众会歌原始特性显著,多以歌唱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为内容,即兴编词、随口唱答,并形成了“歌圩”“会期”“坡会”“歌堂”等聚会对歌习俗。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广西民歌在政府主导下获得一定的保护传承。

  一、关于加快健全和完善民歌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政策措施问题

  (一)注重立法保护。自开展非遗工作以来,我厅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自治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对民歌艺术依法、科学保护。

  (二)注重传承保护。截至目前,广西共有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歌圩、侗族大歌、广西八音、那坡壮族民歌、壮族嘹歌、瑶族蝴蝶歌、刘三姐歌谣8个民歌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2项;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收集、整理了22个山歌腔调400多首,甄别筛选汇编成册,并全部录入国家非遗数据库。2019年,“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三)注重经费和基本医疗保障。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分别给予20000元、5000元传承经费补助。2017年我区全面完成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两项制度的整合,城乡居民不受身份限制,全部公平地享有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为引导帮助广大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加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政府对所有参保居民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同时人均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从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了2020年的人均550元。

  二、关于主动适应时代特点,积极探索民歌传承新路径问题

  (一)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宣传展示广西民歌。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壮族的歌节。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系列文化活动中,“壮美广西·云上歌圩”活动板块,采取网络直播+电视节目+新媒体小视频等形式,广泛开展线上对歌、互动活动,包括:“抖音”线上歌圩、第三届“三月三”壮乡小歌手、全国百人媒体团云上赶歌圩、“一带一路”跨国线上歌圩大会、“这里是广西·邀您来赶云中圩”等系列活动,展示广西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音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

  (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宣传展示广西民歌。相继打造了壮族三月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广西山歌歌王争霸赛等民歌类节庆活动品牌,其中,广西歌王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共评选出歌王81名。2018年,由忻城、宜州、马山等七县(市、区)组成的“广西桂中山歌文化旅游联合体”揭牌成立,以山歌文化为主导,通过整合资源、联手推介,弘扬山歌文化、打造山歌文化旅游品牌。今年第22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2020”晚会,推出一批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风貌的民歌手,为中外民歌的挖掘、整理、创作、发展与展示建立一个绚丽的舞台。

  三、关于强化民歌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新时代广西民歌传承人才队伍长效培育机制问题

  (一)重视阵地建设,加大对广西民歌保护传承的支持。广西共有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等7个生态保护区,在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民歌类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大对传统歌圩点的维护工作。支持建立广西民歌博物馆,对濒危民歌采取挖掘、立档、建立数据库等保护措施,通过记录、展示、演绎等方式传承和传播广西民歌。加大对村一级文化活动经费的支持,鼓励和指导基层依托已经建成的11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232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乡村戏台、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作用,开展民歌传承活动。

  (二)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广西民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挖掘和寻找广西民歌民间传承人、民间山歌艺人,培养民歌艺术专业人才,建立广西民歌专家库。举办“歌王大赛”,在传唱民歌中发现和培养民歌人才。二是在“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背景下,扶持民族语言教育、编制民歌教材,推进民歌进校园。我区先后有53所中小学校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全国中小学校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含壮族山歌、瑶族蝴蝶歌、嘹啰山歌和南宁民谣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2019年,向教育部推荐了70所传承活动效果较好的中小学校作为全国中小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候选名单,咸水歌、瑶族溜喉歌、侗族大歌、客家山歌、玉林八音、钦州海歌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已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在这些传承学校的校园中推广、传承。三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力量,积极培养民歌传承人才队伍。例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开展广西文场保护与传承活动,创建广西文场音乐传播与人才培养基地,成立非遗文化艺术传承实验团,聘请国家级及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学校“特聘教授”,召集校内30余名专任教师共同推进广西文场项目传承活动;先后出版了《广西文场﹒桂林山水情》MV,创作出《漓江烟雨》、《象山水月》等多个作品,并将广西文场保护与传承纳入相关课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与桂林大剧院、桂林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荔浦县群众艺术馆和桂林市飞凤小学进行合作共赢,有效促进文场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四、关于充分挖掘民歌资源,打造民歌精品问题

  (一)大力支持各级文艺院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民歌资源,打造广西民歌精品。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举办广西音乐舞蹈比赛时,通过设置参赛选手必须演唱广西新创歌曲的条件、设置创作奖等方式,引导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展现广西新时代风貌、民族特色的民歌艺术作品。在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要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均组织广西优秀民歌手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刘三姐民歌等广西知名度较高的民歌作品,扩大广西民歌影响力。

  (二)重视品牌建设,打造优质的广西民歌活动品牌。充分挖掘各民族的民歌文化和传统节庆元素,依托特色节庆打造民歌活动品牌。依托旅游产业,将山歌文化作为广西人文风景的一部分与自然风景交融,开发一批如山歌舞剧、山歌竞技节目、山歌文化节等以山歌为主要载体的精品项目,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广西民歌文化旅游品牌。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8月14日      


原文链接:http://wlt.gxzf.gov.cn/zwgk/jytajg/t6001737.shtml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时评网 sp.jq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